查看原文
其他

成熟教师如何跨过高原期?原来“二次成长”是关键!| 涨知识

赵桂霞 人民教育 2019-04-23

民小编说


卓越的教师队伍对学生培养、学校发展至关重要。学校要在教师成长的各个阶段做好教师的“引路人”。现实是学校往往对入职期教师的发展高度关注,而往往忽略成熟期教师的需要。那么教师培养的过程中,应该如何把握入职期与成熟期不同的发展需要?教师成长的秘密究竟在哪里?今天让我们一探究竟吧!



2006年,我担任山东潍坊广文中学校长,其时,广文中学刚刚由两所学校的初中部整合而成。我深知,一所对学生成长负责的学校,必定要首先承担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;一所能够承担教师专业发展责任的学校,才能真正成为一所对学生成长负责任的学校。于是,在“发展教师,成就学生,服务社会”的办学追求中,精准研究教师的发展需求,定向发力,有效促进了教师队伍水平的持续提升。


2017年,我担任歌尔国际学校校长,这是一所筹建期的学校。我深知,一流学校需要一流人才。我们对新招聘的入职教师实施“种子教师培养计划”,精准指导;对骨干教师实施“破壁工程”,定点突破;对优秀教师实施“项目推动”,转化跃升。区别对待,差异发展,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。


01

走上“自主发展”的快车道


每一粒种子都有生长的潜能,只要条件具备,就会自我生长。寻求发展与成长,是人的天性,尤其是教师。我们所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条件,引发他们自我生长的力量,引导他们成长的方向。


2006年广文中学成立时,有一线教师240余人,教龄在5年以下、10年左右和20年以上的大约各占三分之一。当时,我们对教师进行“幸福感调研”时发现,不同教师幸福感存在明显差异,整体呈现出随着年龄增长幸福指数下降的趋势。


“人类刻苦勤勉的终点就是获得幸福”。对于教师来说,幸福的意义更加重要,因为幸福可以传递,教师幸福才能培育有幸福感的学生。因此,探寻教师幸福的道路,帮助每一位教师达成幸福的状态,成为我们必然的行动。


这一行动是从研究开始的,并最终指向了教师的专业发展。


对学校240余名教师幸福感的研究发现,幸福感源于成就感,而不同年龄段教师的成就感不同。5年左右教龄的入职期教师,在熟悉教材、了解学生、掌握教学步骤与方法的“经验积累”中获得成就感,实现其专业成长。10年左右教龄的骨干教师会因公开课获奖、教学成绩突出、学生喜欢自己等“他人认可”而获得成就感,并一步步走向成熟。而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呈现两极分化,大部分教师不断重复过去,出现职业倦怠;也有少部分教师依然工作热情高涨,潜心研究,不断总结,把经验上升为理性规律,专业上不断生长。


研究还发现,学校对入职期教师的发展高度关注,而往往忽略成熟期教师的需要。实际上,入职期教师发展愿望本就强烈,而教师走向成熟以后,高原现象随之而来,遮蔽了自生长。因此,特别需要学校创设“我要发展”的环境,推动每一类教师积极生长。


为此,学校采取的策略是:出台教职工学术积分管理办法。学术积分表达了教师专业发展状况,体现着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。学术积分从两个途径获得,一是参与过程,比如读书沙龙、主题培训;二是发展成果,比如项目研究、课题成果。学术积分不与当年度业绩考核挂钩,但关联年度评优和职称评定。


成立“教师发展学校”。“教师发展学校”以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,铸就教师幸福人生”为办学宗旨,把“自觉参与,自主选择,自我发展”作为办学理念,基于“自主学习:把学习作为最大的福利;智慧行动:把实践作为发展的载体;反思创生:把创新作为成长的手段”的课程理念,开设了必修课程、选修课程和满足教师身心发展的社团课程。教职工自主选择课程,获得相应学分。


聚焦教育教学问题。每个学期结束,各教研组调研学生本学期知识点的难度值,教师发现教学改进点和课程突破点。每个学年结束,教师整理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,教师发展部汇总形成若干小课题,组建若干自组织研究团队,进行基于问题的行动研究,在研究中逐个突破,获得改进。


营造“自主发展”的氛围。组织机构里成立教师发展部,主题发展年里设立“教师发展年”,人人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,规划自己的五年发展,并根据学校发展计划,制订个人年度具体成长计划,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紧密结合。平日里“设沙龙”“写随笔”“交反思”“考课标”,举行“每日公开课”,组织“班主任论坛”,教师们走上自我发展的快车道。


02

入职期是教师发展的关键期


就像儿童有敏感期一样,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关键的成长敏感期。在这个阶段里发展,事半功倍。入职期便是教师发展的关键时期。


调研发现,大部分名师都是在入职期里,经历过“关键事件”,受到“关键人物”的影响,甚至受到一本“关键书籍”的点拨,由此走上了发展的康庄大道。这一时期,大约需要5-8年。关键期里实现了关键发展的教师,有孕育为名师的可能。


校长能为教师创造关键事件。所谓“关键事件”,就是对自己的后续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一次事件,因为这次事件,有了成功的愉悦,有了前行的动力,有了更高的目标。梳理名师发展的关键事件,一般包括两类:一是参加课堂大赛获奖,一是参加教育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。对入职期教师来说,课堂大赛是其主要关键事件。


在广文中学,当年新入职教师第一个月有“亮相课”,第二个月也就是半个学期有成长“汇报课”,第三个月是成长“展示课”,第四个月为学期“总结课”。一个学期的四次课堂大赛,对新教师是磨砺,在一次次的课堂大赛中,新教师成长很快。


当然,教师的发展需求多元,不能用一把尺子量老师,“关键事件”也应该多元创造。“学生最喜爱的老师”“学生最喜欢的课堂”“家长最敬佩的老师”“老师最敬佩的同事”“最和谐班级”“教师专业发展积极分子”“我爱广文年度人物”等,都会成为教师成长的关键事件。甚至一张小小的海报,一个奖励项目的“出其不意”,一个奖品的“意想不到”,或者领奖方式的“别具一格”,这些“大吃一惊”的做法,也能创造出推动教师成长的“关键事件”来。


校长既是入职教师成长的关键人物,也能为教师配备关键人物。调研名师的成长经历发现,有两类“关键人物”引领和帮助名师成长。一类是中外教育家或者教育教学专家,他们更多的是对教师进行思想上的启迪和引领。另一类是对自己的成长给予具体帮助和支持的人,比如校长、教研员、导师。对入职期教师来说,后一类关键人物起着更加直接的作用。学校可以开辟以下途径:


青蓝工程。选拔优秀教师为导师,与入职教师双向选择,结对成长。双方互签培养和成长合同,导师的培养举措、入职教师的成长目标和措施,明确具体。学年结束,学校根据合同进行考核,按照《教职工学术积分管理办法》实施奖励。徒弟获奖,师傅上台享受成长荣耀。


名师“坐诊”。每个优秀教师身上都有可借鉴和可汲取的营养,固定时间,名师轮流坐诊,入职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请教讨论,避免一个导师指导的局限性。既发挥了优秀教师的示范、辐射和指导作用,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发展,达到了智慧创生、全员提升的目的。


专家入校。或举行专家报告会,或听课指导。广文中学从2008年开始,连续五年邀请余映潮老师来校指导语文学科,语文教师成长迅速,语文课堂创新发展,语文教学质量显著提升。歌尔国际学校聘请各学科名师,定期对入职教师的课堂进行指导,实现了入职教师课堂的高定位、高发展。

 

03

成熟期——突破瓶颈的“二次成长”


步入成熟期后,不同教师有了截然不同的发展,有的走向职业倦怠,有的却不断卓越,最终成为名师。


研究30位名师的成长路径发现,名师都是在成熟期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,实现了“二次成长”,从而突破了发展瓶颈,走出了高原期,实现了终身的发展和成就。


“二次成长”依赖于成熟期里的不断反思,以及反思后的精准突破。


“反思案例周评比”制度能把教师引向自我反思。教师自愿上交,学校每周一评。善于反思的教师从自己固守的经验里看到了封闭,从不断重复的教学中读到了停滞,从没有激情的生活中体会了倦怠,最终从自己专业发展的高原现象中悟到了危机。于是,寻找新平台,创造新机会,发现新东西。或者读书,用理论反思实践;或者参加高层次会议,接受专家精准指导;或者参与课题研究,破解教育实践中的问题。


教育教学诊断是教师客观认知自我、启动反思系统、实现“精准”突破的重要途径。聘请第三方专业团队每年两次对教师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诊断,通过学生的反馈和大量真实有效的数据,让教师发现一个真实的自己。从数据中寻找痛点,反思痛点背后的原因,开启自我改进系统,再出发,再进步,并在再次诊断中看到自己的改进效果。


比如,广文中学第一次诊断时,执教12年的优秀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王老师深受刺激,同事、家长都认可她,她自认为学生也认可她,但在教育教学诊断中,她任教的两个班级诊断分数不高。在数据对比中她发现,自己在“老师的课堂灵活多样、氛围活跃”“老师幽默风趣”“老师激发我学习这个学科的兴趣”“他是我本学期最喜欢的老师之一”这四个维度得分很低。并且,在“我喜欢老师的理由”的文字阐述部分,她看到自己在孩子眼里是一个不苟言笑、非常严苛的老师。之后,她尝试改进自己的教学风格,增加课堂的活跃度,在第二次教育教学诊断评估中,她得到了非常好的回应,并且有几个维度的认可度高达100%。


课例研究特别适合成熟期教师的成长。课例研究,即通过详细描述课例、精准发现课堂教学问题获得改进的研究方式。学校倡导对公开课进行公开研究,通过教案、学案、课堂实录、达标检测、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、教学流程研究、课后反思、评课等“精品课堂八个面”,对一节课进行深入剖析,寻找教学改革的持续突破。一般的流程是,上课前进行几轮说课,集中集体智慧完善教学案;学科组教师跟进听课,记录“课堂教学流程效益网格图”;课后执教教师反思,集体再研究,形成新的教学案;进行二次上课。


经历两次专业成长,这是教师走向卓越的不二法则。入职期的第一次成长是在学校大环境、大氛围推动下的“自然成长”,更多依赖于公开课、听课评课、集体备课、师徒结对等方式,第二次成长则主要依靠读书、反思、专家指导、课题研究、总结成果、撰写论著等。尤其是教师遇到的成长瓶颈往往不在第一次,而是在第二次,因为教师往往觉察不到自己的高原期,一旦走向职业倦怠,就再难发展。因此,学校搭建平台、推动精准突破、助力教师二次成长极为重要。


04

“二次成长”才是教师真正的成长


有入职期里的“经验积累”,有成熟期里的“反思突破”,教师就会跨过一般教师要经历的高原期,进入“二次成长”阶段。只有经过二次成长,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他自己,这是教师的真正成长阶段。


这一阶段,学校需要为教师搭建更宽广的舞台。其中,参与改革创新项目是二次成长的重大发展机遇。


广文中学在2015年启动“基于课程校本化的选课走班”实践,一批处于二次成长期的教师一下焕发了青春活力。他们组织骨干力量研发课程,无数个夜晚、周末、寒暑假,课程开发团队都会聚集在一起,研讨、推翻、再研讨,甚至吵架,一遍遍编写、校稿。这份力量,来自于他们内在的渴望。与第一次成长期教师关注教学不同,处于第二次成长期的教师已经从关注教材走向关注课程,从关注教学走向关注教育,从关注自我走向关注学生。自动自发的内动力一旦生长起来,他们就会攻坚克难,实现质的飞跃。


行动研究是二次成长的关键路径。二次成长的教师,善于发现真问题。不仅对教学问题感兴趣,而且对教材、课程资源、教学评价、师资队伍建设、学校管理等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。开展课题研究、项目研究等,能把教师的兴趣引向解决问题,引向阅读理论书籍,引向理论指导具体实践。在2015年启动的选课走班实践中,学生怎样分层,分几层?学生如何选课,如何指导学生选课?学科教室怎么建,如何利用学科教室资源进行更有效的教学?几乎每天都有新问题,每天都充满新挑战。学校设立了若干项目组,教师们每天都进行着行动研究,不断诞生出“金点子”。走出了单调乏味的教书匠工作,教师都“没空倦怠了”,如同春天到来,“欣欣然睁开了眼,到处都是生机勃发的样子”。


总结凝练,是二次成长的重要方式。进入二次成长期的教师,已经有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教学经验。学校要善于创造机会,推动他们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系统反思整合,总结教学特色,重学教育理论,凝练教学思想,同时指导培养年轻教师。这是催生他们二次成长的重要力量,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。2016年广文中学在第十届课堂教学研讨月期间,专门设立了“刘雅琴老师教学艺术周”,刘雅琴老师和三名徒弟的课堂开放了一周,并向全校教师和校外观摩教师做了“数学思维课堂”的专题报告。“刘雅琴数学思维课堂”的凝练,就得益于学校创造的平台,而刘雅琴老师也不断深化对这一教学思想和系统的研究,走向了持续成长的道路。


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为“成长=经验+反思”。实践让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解读:入职期的教师成长,更多在“经验”;成熟期的教师成长,关键在“反思”;如此,就能突破高原期,实现教师的“二次成长”。“二次成长”才是教师真正的成长。


(作者系歌尔国际学校校长、山东省潍坊市特级校长)



每个人天生都是具有好奇心的,但是越长大似乎好奇心再不如从前了。永远保持对这个世界和未知事物的好奇心,是一个越来越稀缺的品质。因此,一个懂教育的老师一定是一个特别会保护孩子好奇心的老师。


无论您是哪一学科的老师,也无论您是老师还是孩子家长,您在平时和孩子交往过程中、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如何保持孩子好奇心的,欢迎跟我们分享。




 

每周一问


如何保持学生的好奇心,您有什么高招?


文末留言即可


入选我们下期【每周一问】的留言将有机会获得《人民教育》杂志一本(每周我们会免费赠送3本),欢迎您的回答哦!



文章来源 | 《人民教育》2018年第13-14期

责任编辑 | 李帆

 微信编辑 | 管童

推荐阅读

有信仰的教师更幸福!

新学期“教师胜任力”第一堂课,教你如何真正读懂学生 | 关注

王定华:关于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政策与思考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